日期:2023-05-06来源:妈妈好孕网人气:19+
中华文化博大精深,而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有很多,而每个不同的节日都有不同的习俗,大多数人只会按照习俗去做,但并不明白其中的含义,因此我们需要了解清明节为什么要放风筝?清明节为什么要荡秋千?
风筝的历史十分悠久。放风筝,源于古代的巫术。古人认为,放飞的风筝可以带走邪气与晦气。据说,世界上第一个风筝是春秋时代的著名工匠鲁班用木头制作的,当时还有竹做的风筝。汉代出现纸制风筝,叫“纸鸢”。唐以后,风筝作为一种儿童玩具日渐风行。清代诗人高鼎曾这样描绘放风筝的情景:“草长莺飞二月天,拂堤杨柳醉春烟。儿童散学归来早,忙趁东风放纸鸢。”人们在纸鸢上加了一个竹笛,纸鸢飞上天后被风一吹,发出“呜呜”的声音,好像筝的弹奏声,于是人们将纸鸢改称“风筝”。在古人眼里,清明节的风很适合放风筝,放风筝可以带走自己的秽气。所以,古人会在清明时,把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祸疾病都写在风筝上面,然后等风筝升到天空时就剪断风筝线,让它随风飘逝,据说这样能放掉“晦气”、除病消灾,给自己带来好运,一年平安吉祥。且不论“放风筝放晦气”的巫术色彩,放风筝确实是一项有益身心健康的娱乐活动,它可使人精神愉快,消除焦虑,放松筋骨,活动肌肉。所以放风筝作为一项体育活动,自然地和清明节融在一起了。
古时候,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,再拴上彩带做成,后来才逐渐发展为用两根绳子加上踏板的秋千。《荆楚岁时记》记载,每年的春天,人们把长绳拴于高大的树叉上,女子穿着五彩缤纷的艳丽服装坐在上面,前后摆动,在空中起飞荡漾。唐宋时,荡秋千被称为“半仙之戏”,深受广大妇女的喜爱,清明荡秋千极为盛行。随着时间的发展,到宋、明直至清朝,清明荡秋千已十分盛行。山东胶东一带除了有与其他地区相同的普通式秋千外,还有另外两种。一种是“旋转式秋千”:先在地上栽一木桩,桩上放一转盘,绕转盘系麻绳四对,搁置木板,戏者坐于木板上,用脚蹬地产生动力使之旋转起来,停飞自动。另外一种是“纺车式秋千”:此种秋千因形似纺车而得名。秋千两人戏荡,两端各坐一人,旁边有人助动,旋转如风车一般。
"挂纸"是扫墓的俗称,又叫"压纸",就是替祖先修理房子的意思。"挂纸"所用的"墓纸"是长方形的,颜色有黄、白及五色三种。挂纸之前,要先铲除墓上的树枝、野草,再将墓纸两棋牌一叠折做波纹状,再用小石块分别压在墓头、墓碑及墓旁的"后土"(就是土地神)上。也有一些地区不拘数量和方位,直接将墓纸按入墓土。挂纸可以是象征着子孙一年一度为祖先的居处所添的新瓦,也可以具有识别的作用。到了清明节,凡是墓头有墓纸的,就表示这座坟有子孙来祭扫,如果没有的,就是没人祭拜的孤坟了。"挂纸"之后,还要准备简单的供品来祭墓、烧纸钱,这样才算是完成了"挂纸"的仪式。
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,已有2000多年历史。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,是二十四节气之一。在二十四个节气中,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。然而祭祀烧纸钱,已经变成中国传统文明,为什么说祭祀烧纸是文明呢?源于三国时期诸葛亮用馒头代替人头祭祀了河神,后来汉代盛行用贵重器物珍宝陪葬祭奠死去的人,达官贵族也同样用大量的金属货币来祭奠,陪葬品的意义并不利于社会发展,而穷人家用纸代替金属钱币来送葬祭奠,亦是为了安慰亡灵和在世之人的目的,同样减轻了贵重资源的浪费。然而烧纸在道教上也有很特殊的意义,传统的纸钱,多以黄色白色为主,加上锡箔,就有了金的属性,纸钱的材质多以竹叶农作物纤维的等,就有了木的属性,造纸用的水,有了水的属性,烧纸必用火,最后剩下纸灰则有了土的属性,纸钱未烧之前是实物属「阳」,烧完后部分化为乌有则属「阴」。烧纸的烟灰飞向虚空,散归大地,则是从「有」还「无」。最后烧纸中就包含了「阴阳五行」的转化。在道教上这些说法也是烧纸由来的传承。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
原文链接:https://www.babytaobao.com/siji/48851.html
Copyright 2005-2024 妈妈好孕网 |陕ICP备2021008751号-2
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,根据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》,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,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,我们会及时删除。